速覽
- 全球不穩定性、央行收購行為及AI的需求,都可能會繼續影響黃金價格
- 今年的白銀價格可能會在工業需求上揚和黃金白銀比率偏高之際走強
黃金在去年經歷了壯闊的牛市,價格自2024年1月以來上漲近30%。地緣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等因素可能會繼續支撐黃金今年的漲勢,但潛在的降息幅度縮小及美元走強,則可能對金價造成貶值壓力。
黃金案例
根據黃金價格的資料顯示,截至2月初,黃金價格約為每盎司2,873美元,超越去年10月接近每盎司2,788美元的歷史高點。各種因素的組合共同營造出對黃金極為有利的環境。包括烏克蘭和中東衝突等全球的不穩定性,以及各國央行(尤其是中國、印度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收購行為增加,都讓這種金黃色的貴金屬在投資者眼中散發耀眼光芒。
同時,黃金可能因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升高而獲得更多支撐。在美國之外,韓國和法國的政治不穩定性則可能進一步強化黃金做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
黃金和美國政策
儘管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之下,黃金市場的前景仍隱約出現一些潛在的陰影。黃金價格在美國大選後跌至接近兩個月的新低。
導致此跌勢的因素眾多。在短期內,股票對投資者而言似乎更具吸引力,因為他們預期減稅和監管等有利企業的政策時期即將來臨。同時,美元在最近達到兩年高點。
一般來說,黃金與美元為負相關,因為強勢的美元會提高海外買家購買黃金的成本。然而,應該要注意的是這種關聯性最近已經脫鉤,去年美元和黃金的價值同步上揚,前者是由於美國經濟的實力,而後者則源自於對降息的預期及全球持續的不確定性。
雖然10月的美國就業報告顯示勞動市場表現比預期還要疲弱,但這種疲弱主要是歸諸於颶風和大型罷工等一次性因素。而11月的資料顯示出強勁的反彈,降低了降息的迫切性。對於降息可能會比預期更慢的預測,反過來影響了債券殖利率,讓黃金對投資者相對顯得較不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對美國預算赤字可能增加的預期,則為黃金提供一些支撐力。不斷升高的預算赤字,進而導致國家債務的增加,可能會削弱對經濟的信心,轉而提高投資者對黃金等避險資產的需求。對美國經濟的擔憂也可能促使美元走弱,進一步提升黃金的吸引力。
強勁的全球需求
在美國境外,黃金的購買趨勢預計未來仍會維持正向,更進一步提供支撐力。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第三季度黃金需求趨勢報告,第三季度的黃金需求增幅創下該系列報告以來的最高紀錄,總需求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該報告是在美國大選結果之前公布,顯示投資者的需求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一倍,主要是在面對持續的經濟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之下,受到對投資組合保護和多元化需求的推動,這是可能不會改變的前景。在ETF和西方投資者之中的需求尤其強勁。儘管央行的收購行為略微趨緩,但仍維持穩健,且與2022年同期一致。
同時,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持續推動黃金用於科技領域的需求。唯一下滑的是珠寶業的需求量,因金價高昂,交易量減少12%,雖然高價意味需求降低,但實際上價值卻上揚13%。整體而言,全球黃金總需求量在第三季度較去年同期增加5%,達到1,313噸。
白銀也會變成眾所矚目的標的嗎?
白銀曾因工業需求增加和供應限制的雙重因素驅動而享有強勁的漲勢,但在美國大選結束後,其價格也受到下挫的影響。白銀既是工業金屬也是貴金屬,價格自2025年初以來已上漲了33%。儘管白銀的走勢比黃金更為波濤洶湧,其10月的高點已經接近十幾年未見的價格點。
白銀受益於工業的強勁需求。尤其是電動車產業的成長,白銀用於其電池與充電基礎設施。對電動車的高需求預計會成為未來推升白銀價格的重要驅動力。同時,供應端的限制也可能促使價格進一步上揚,根據白銀協會的數據,2024年的白銀開採量估計將略低於前一年。
貴金屬也面臨一些逆勢。白銀與黃金一樣,通常與美元呈現負相關。因此,近期美元的強勢可能會繼續對價格漲幅施加貶值壓力——至少在短期內會是如此。就較長期而言,白銀的前景也會受到降息步調的影響。
同時,黃金白銀比率依然處於歷史標準的相對高位。該比率評量的是每盎司黃金的價格除以每盎司白銀的價格,截至1月中旬,數字接近89。在歷史上,當該比率超過80時,白銀通常會繼續享有強勁的漲勢,這可能意味著,如果黃金在2025年持續表現優異,白銀可能仍有相當大的上漲空間。
在交易所交易之衍生產品及場外結算(「OTC」)之衍生產品並不適合所有投資者及帶有虧損風險。在交易所交易及場外交易之衍生產品為槓桿投資工具,由於只需要合約價值一定百分比的資金即可進行交易,故此有可能損失超過最初存入的金額。本通訊不論在任何適用法規的涵義上,均不構成招股章程或公開發行證券,亦非關於購入、出售或持有任何特定投資或服務的建議、要約、邀請或招攬。
本通訊的內容乃由芝商所編製,僅作為一般介紹用途,並非旨在提供建議,亦不應被視為建議。本通訊並未考慮到閣下的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閣下在根據或依賴本通訊所載資料行事之前,應獲取適當的專業建議。雖然芝商所已盡力確保本通訊中的資料在通訊刊行當日準確無誤,但芝商所對任何錯漏概無責任,亦不會更新資料。此外,本通訊中的所有示例和資料僅作為説明之用,不應視為投資建議、實際市場經驗的成果或任何特定產品或服務的推廣。本通訊內所有與規則及合約規格相關的事項均以CME、CBOT、NYMEX和COMEX的正式規則,或(如適用)芝商所若干其他附屬交易場所的各自規則為準。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包括與合約規格有關的事項上,均應查詢現行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