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覽
- 當前的金融格局已截然不同,通膨發揮影響,而且各國央行準備出手。投資者、交易者、風險管理者將重新評估自身策略。
- 以往的股票、固定收益與替代品組合是否仍然有效?是否需要調整?
- 全球央行並非腳步一致。聯準會正帶領主要央行回歸中性政策的路線,中國下調利率,新興市場國家採取不同政策。
投資者面對風險管理環境的重大變化,改變其投資組合配置,此舉將加劇2022年市場波動。
金融與實質資產持倉金額來到年度GDP的數倍之多,投資組合偏好微調將涉及數兆美元重新分配,足以撼動市場。
圖1
許多投資者與基金經理無疑會在2022年延續其過往路線。但考量到(1)聯準會轉向更中性的政策,以及(2)2021年通膨格局突然產生變化,終結20多年來相對穩定的物價水準,來到自1982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其他人有可能考慮是否改變投資組合。
至於實質GDP的成長力道,則可能在2021年的反彈過後明顯減緩。快速反彈後往往伴隨著較為穩定和緩的成長速度,因此這樣的走勢非常自然。這暗示GDP放緩原因不太可能與聯準會轉向中性政策有關。
圖2
Omicron新冠肺炎對2022年的衝擊程度仍然不明。我們仍在摸索這個變種病毒(或未來其他變種病毒)對感染及住院率的影響。然而各國政策似乎傾向於避免重蹈2020年春天經濟停擺的覆轍,經濟再度不景氣的機率因而下降。
儘管假設性通膨率可能會隨著2022年的展開而略為降溫,但整體通膨率很有可能繼續明顯高於央行設定的目標,顯示聯準會持續面臨壓力,必須帶頭貫徹恢復更中性的政策。實際上,聯邦基金期貨反映,2022年利率上調25個基點的次數可能多達三至四次。
圖3
圖4
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投資者要適應更為中性的聯準會政策及通膨格局的改變,關鍵將在風險管理。潛在資產會隨投資組合轉移而流動,基本上相當於全球大規模再平衡,這很有可能成為2022年助長市場波動率的關鍵驅動力。